[1949年,鄱陽湖面積有5200平方公里,目前只有2933平方公里。大規模圍墾不僅使湖泊面積銳減,同時也使湖泊蓄水容積大幅減少]
剛剛進入2012年,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就傳出警報,受長江上游和周邊來水持續減少影響,鄱陽湖水位急劇下降,跌至60年來新低,12萬人用水出現困難。
受此影響的還包括在此繁衍生息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和每年都來鄱陽湖濕地越冬的成批候鳥。
這距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才兩年時間。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該規劃特別指出:“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系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
鄱陽湖水量占長江流域的15%,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水量的總和,是長江的重要水源。
“2006年以來,鄱陽湖枯季已連續出現超低水位和蓄水量大幅減少的情況。”鄱陽縣副縣長胡凌鋒說。
鄱陽湖告急。
“極枯”水位
1月8日下午,江西省鄱陽縣大堤,原本一望無際的湖面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干枯的湖盆,湖水已經退縮到至少1公里外的狹窄河道中。由于干涸時間較長,湖底巖石裸露酥松,水草枯黃,看不到任何生物。
據當地媒體報道,鄱陽湖都昌水文站6日觀測的水位為7.95米,跌破1952年該站有實測水文資料以來的歷史最低水位7.99米(2009年2月2日)。7日,鄱陽湖水位急劇下降導致都昌縣城12萬居民生活用水出現困難。
9日上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乘坐鄱陽湖龍口江豚保護區的漁政執法船進入鄱陽湖區。在鄱陽湖上工作28年的漁政人員潘德華對本報記者說:“從來沒有見過鄱陽湖這么低的水位。”
由于水位下降得太快,連熟悉航道的舵手也如同進了迷魂陣。船行約一小時,在一個彎道處擱淺。折騰了很久才慢慢退了出來。
潘德華給記者一份《致漁民朋友的一封信》,這是江西省農業廳通過他們散發給漁民的。這封信稱:“近年來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今年更是遭受歷史罕見的旱情,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漁業資源嚴重衰退。”
據潘德華稱,前幾年當地漁民每戶年漁業收入有20多萬元,但由于漁業資源銳減,2011年每戶漁業收入只有幾萬元了。
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五大河流來水,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長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楊桂山告訴本報記者,鄱陽湖作為通江湖泊,決定了“五河”流域、鄱陽湖與長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水交換關系,這種交換關系導致鄱陽湖獨特的水量變化和水位波動,即湖水位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泊面積達2933平方公里;在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0.20米時,湖泊面積僅為146平方公里。湖泊水位大幅度的季節變化為鄱陽湖洲灘濕地生態系統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使鄱陽湖擁有豐富的魚類、鳥類等特種資源,成為全球95%以上越冬白鶴棲息地。
但近年鄱陽湖枯季連續出現的超低水位,歷史罕見。楊桂山告訴本報記者,鄱陽湖枯季連續出現超低水位,與近年來長江中游地區氣候干旱密切相關。
長江源頭與上游湖泊受氣候變化影響引起水量平衡波動復雜。溫度升高,引起降水與蒸發格局變化,導致長江源頭與上游區山地冰川萎縮,進而影響湖泊水量平衡。
中科院的研究顯示,冰川融水增多,長江源區的多數湖泊面積短期內可能增加,而隨著時間推移,冰川面積的大幅度減少,冰川融水可能逐步減少,將導致以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源的湖泊萎縮甚至消亡。
背后的“真兇”
鄱陽湖和洞庭湖是長江中游最主要的兩個自然通江湖泊,中科院的研究結論認為,三峽工程對兩湖水量變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月6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稱,對于鄱陽湖,三峽工程主要通過改變長江干流水量產生影響。與三峽工程對洞庭湖的影響類似,汛期水庫調蓄上游洪水,可有效緩解鄱陽湖防洪壓力,而汛末三峽水庫大量攔蓄上游來水,使得鄱陽湖水位提前消落,枯水期提前。
觀測顯示,2006~2009年,鄱陽湖北部湖區星子站10月份平均水位分別下降0.89米、0.54米、0.49米和1.35米,南部湖區的康山和波陽所受影響較小;12月至次年3月,三峽水庫水位消落期,鄱陽湖水位會略有抬高,2006~2009年,星子站平均水位抬高約在0.1米。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長江上游已建成或在建的調節庫容大于5億立方米的水庫有近20個。這些大規模的水電開發等重大工程,對長江及沿江湖泊的生態與環境的累積影響正日益顯現。
“三峽工程建設運行不可避免地改變庫區干流及下游水文情勢,并對庫區與中下游沿岸生態與環境以及中游江湖關系產生顯著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說。
但他同時表示:“這些影響因缺乏長序列的跟蹤監測資料和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本報記者在鄱陽湖采訪時發現,大量不合理圍墾帶來生態和環境干擾,改變鄱陽湖故有的吐納功能也是重要原因。
8日下午,記者在鄱陽湖濕地公園珠湖邊上,就看到劈山填湖建別墅的景象,巨大的山體像是被人用刀切過的一樣,從山脊處直切下來,離湖面5米左右的地方再橫切一刀,大量的石塊用來填湖。在平整后的山坡上,已有多個獨幢別墅在建設。
“這是由一家浙江的開發商投資建設的。”陪同記者的一位當地官員稱。
據了解,1949年,鄱陽湖面積有5200平方公里,目前只有2933平方公里。大規模圍墾不僅使湖泊面積銳減,同時也使湖泊蓄水容積大幅減少。
這種圍湖造地的趨勢有可能還會惡化。在江西采訪時,記者發現興建濱湖新城、旅游度假區現象十分普遍,開發強度和規模正不斷增加。據當地媒體報道,沿鄱陽湖岸線,非法圍墾、填湖造地的面積已經達到1萬畝以上。眼下,鄱陽湖沿岸各城市借助建設生態經濟區的時機,掀起了沿湖開發熱潮。
《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稱,沿湖開發房地產熱持續升溫,沿湖岸線不合理和無序占用的問題日益突出,帶來生態和環境干擾,不僅破壞了不同類型湖泊獨具特色的景觀資源,導致湖濱自然濕地與生態退化,還將進一步加重湖泊的富營養化和生態退化問題。
“保水”之爭
據WWF北京長江項目宣傳經理曾銘介紹,為改變鄱陽湖枯季超低水位的情況,早在上世紀90年代,江西省就提出了《鄱陽湖控制工程規劃設想》,即計劃建造一個可供發電的、蓄水高程為16米以上的大壩將湖水徹底阻截。
但這一方案由于將鄱陽湖和長江水體間的聯系隔斷,湖區大面積濕地受淹,嚴重影響候鳥棲息地生態環境和鄱陽湖水生動植物繁殖,可能引發一系列生態安全問題。因此沒有得到國務院批準。
2008年,江西省將“湖控工程”調整為“鄱陽湖水利樞紐”,計劃在鄱陽湖入江水道的屏峰山-長嶺山之間建設水利樞紐工程。
據記者了解,該工程取消了原“湖控工程”設計的防洪和發電功能,在防洪方面,實行調枯不控洪的動態調控方案,即在洪水期開閘使江湖連通以接納長江洪水,枯水期適當關閘蓄水,控制下泄流量,使湖泊維持在調控高水位運行。
不過,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看來,盡管這一方案考慮了江湖之間的聯系,但工程建設可能會改變延續成千上萬年的水文生態聯系,引起鄱陽湖洲灘濕地的退化,影響魚類洄游,并破壞越冬鳥類棲息地。
WWF長沙項目辦主任蔣勇也認為,穩定鄱陽湖水位意味著濕地大面積減少,冬季幾乎所有的候鳥喪失棲息地,對白鶴和其他越冬水禽將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反對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的專家們還指出,鄱陽湖水利樞紐可能會使水質惡化。因為該工程一旦運行,必然延長鄱陽湖換水周期,降低自凈能力,難保“鄱陽湖一湖清水”。
“說實話,鄱陽湖水利樞紐盡管對長江下游地區有影響,但對江西省是有利的。”8日,江西省一位官員對記者說。
支持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的人認為,這項工程以灌溉及城鄉供水為主,兼顧航運、消防和生態保護,可配合三峽水庫提高長江下游水資源調度的靈活性,對湖區糧食安全和城鄉供水安全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
大壩帶來的風險則可以避免,通過改壩為閘以后,只要科學確定枯水期水位控制和閘門運行方式,對濕地、候鳥、泥沙、水質等不會產生明顯不利的影響。
據了解,江西省的這一“保水”工程目前仍在論證中。
“他們征求過我們的意見。”王克雄對本報記者說,“但中科院水生所的意見是,如果這一工程非上不可,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鄱陽湖龍口江豚保護區由省級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保護區;二是保護區內必須停止一切非法漁業作業。”
國家林業局濕地中心
但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有關濕地保護的全國性法律法規。關東明說,《全國濕地保護條例》盡管已完成起草,但何時出臺仍無法預期。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