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學習屈中正先生的《中國森林旅游文化》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總結出貫穿始終的脈絡:體悟悟道。
體悟悟道——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客觀自然的宏通意識,對自我生存的豁達態度。不管身處多大困境,一旦步入山水清境,便能與天地相通,尋味人生的樂趣。因此,我國燦爛的文學寶庫中便有了山水游記、山水田園詩以及山水書畫,這都是我們寶貴的遺產。
很顯然,山水文學有兩條生命線,一條是悟樂生于山水;另一條是得自由于山水。
前者,表現在山水成為人生化苦為樂的凈土,是人們尤其文人墨客的一種心靈超脫模式:苦生——山水——樂生。在這其中,山水便兼具了自然人、社會人、文化人的三重屬性,山水又兼具形態美、律動美、色彩美以及純潔寧靜的氛圍美等多重美感,能賦予人們豐富的愉悅體驗和精神啟迪。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李清照《怨王孫》)
后者,表現在自我宣泄的人身自由、排除顧慮的思想自由、返璞歸真的精神自由、獨立發展的個性自由。山水自由成為歷代俊杰不懈的追求,也成為山水文學的永恒主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歸園田居》)
對于現代的森林生態旅游而言,我國五千年歷史的豐富旅游資源,都極富導游作用。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通過旅游文學作品的描述、介紹、繪畫、書寫甚至表演,都能起到重要的導游作用,很多時候我們在進行森林生態旅游之前,搜索的信息,學到的知識,和游覽過程中,親眼看到的建筑(包括亭臺樓閣、碑刻、對聯、匾額)、雕塑、繪畫等,親耳聽到的導游引用的詩詞曲賦等,都具有點景藝術。
在當今的森林生態旅游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要充分挖掘森林旅游資源的山水文學內涵,充分運用其導游點景的作用,促進現代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豐富森林生態旅游的內容和展現形式。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